藉由「特殊選才」的管道,我很幸運在學測前就錄取了理想的大學。但對我來說申請上學校並非終點,因為我知道自己三年來所付出的努力都是源於真心喜歡教育,而非只為了進入好大學。
這篇文章會帶你了解特殊選才是什麼,以及它如何同時支持著我的升學和夢想;下篇文章則會分享我申請的時程規劃與推薦的準備方法。
一、為什麼要分享特殊選才的故事?
我是黃品恩,今年六月剛從北一女畢業。高三上,藉由「特殊選才」的管道,我很幸運在學測前就錄取了理想的學校與科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高中三年的我,其實並非班上成績好的學生,也沒有花很多時間讀書、顧好課業;反而,我選擇將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投入於探索自己的興趣、積極參與課外活動,並實際為在乎的教育及環境議題付諸行動。
因此,我想和大家分享「特殊選才」到底是什麼,以及我如何決定、準備、申請的過程,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這個有別於成績的升學管道,也了解現在教育體制其實已經
接下來我會很簡短的介紹「特殊選才」是什麼,但如果已經有所了解的,可以直接跳到下面「我為什麼選擇申請」的部分喔!
二、特殊選才是什麼?
很多人會認為,高中三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書讀好,等到學測、指考考完,依據分數落點,自然就會知道自己適合讀什麼科系了。
但其實,大部分學生到了大考完,甚至是大學畢業、出社會以後,都還對於自己的未來相當茫然。而在當前教育制度不斷改革、108課綱施行之下,大學選才也逐漸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歷程」。
而「特殊選才」就是這樣一個有別於學測、指考的升學管道。除了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目標安排高中三年的學習,也讓具有熱情和一定專業能力的學生,得以依此管道升學,延續特殊才能,而不被考試成績侷限。
特殊選材申請資格
教育部自104年度設立特殊選才,各大學依照自己科系的需求,自行訂定成績以外的標準。每間大學、科系的申請資格都不盡相同,但大致可分以下兩方面:
- 特殊才能:有特殊才藝,或某項領域能力突出,且具有相關證明。
- 不同教育資歷:也就是具備特殊身份者,如實驗教育學生、弱勢學生或境外學生等。
特殊選才校系
截至109學年度,共有55間大學,300多個科系辦理特殊選才,總計招收1603個名額。學校包含國立及私立各大學,科系也十分廣泛,舉凡文、法、商、教育、理工、醫學、藝術等皆有開放,學生可至教育部特殊選才網站或「各大學公佈特殊選才簡章」網站查詢。
話不多說,接著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選擇特殊選才的故事吧!
三、為什麼我會選擇這個管道升學?
考試升學的弊病:會考後的空白
還記得九年級準備國中會考時,我覺得自己掌握了考試範圍內的所有知識。印象深刻當時只要面前有一張白紙、一枝筆,我可以把中國歷史的架構與事件、世界地理氣候圖,甚至五界三域的生物們,全部寫得鉅細靡遺。
我以為這些知識會這麼被我牢記著一輩子,但沒想到才短短一個暑假過後,我發現自己竟然什麼都不記得了。
明明高一的社會與自然很多都重疊於國中學過的,我卻全都需要從頭學習、記憶。於是我發現:
高一、高二勇敢探索自我
也因為對於考試制度的質疑,且升上高中後無法再像國中一樣輕鬆駕馭課業、在成績上展露頭角,我於是開始不把心力著重於讀書考試、追求分數上。
取而代之的是,對於引起自己興趣的課程及作業投入大量時間(那時候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一門關於「社會議題探究」的特色課程)。
起初,我想我也只是比同學都更認真完成課堂中的報告、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等;
但一個學期過後課程結束了,當我發現自己仍然對課堂中研究的街友議題相當有興趣,我才開始主動尋找相關的非營利組織,尋求參與活動、擔任志工的機會。
另一方面,我也加入學校同學組成的偏鄉服務隊,每逢節日為偏鄉孩童募集物資。而當看到教育部的「壯遊」計畫時,基於興趣,我也號召同學一同組隊提案,最後順利完成一趟12天的克難旅行。
總而言之,高一、高二的我其實沒有思考太多關於未來的規劃,就是
促使我開始思考特殊選才的可能:高二寒假的茫然
一直到高二寒假,面臨著這些茫然,我才開始認真思考未來我想往甚麼方向發展,也思考除了學測以外,我還有什麼可能的選項。
還記得那時候真的很茫然,甚麼都不知道、不確定,看著身旁同學好像都已報名補習班、買了各種參考書,在壓力之下,我不斷催促自己也要快點做出決定。
但另一方面卻又知道自己心裡還不想面對現實、不想因為考試而放下手邊正在進行的各種課外活動……。
後來,我開始盡可能在網路上蒐集各種不同升學方式(例如國外大學、多元入學等)或不同領域、科系的資料。
而也就是那時候,在瀏覽一個個升學心得分享文後,我接觸到了「特殊選才」這四個關鍵字。
基於好奇,我繼續往下搜尋,就漸漸發現這個管道不僅能讓我不用考學測,也十分契合我的價值觀:
且希望招收的學生特質也與我大致相近。於是我便開始認真評估以特殊選才升學的可能性。
四、我如何評估自己是否適合以特殊選才升學?
即便得知這個管道、認同特殊選才的理念,但距離真的能以這個方式順利錄取理想的校系還是十分遙遠,因此,當時我考量了以下兩個因素,才確定自己「適合」且「有資格」透過這個管道升學。
1. 是否包含自己的理想校系
近年來開放招收特殊選才的學校真的越來越多,國立大學就有超過30所,總招收名額也有將近1500位。
但,這並不代表當中一定包含自己理想的科系,因此,當時我便透過網路上整理的特殊選才網站,一一瀏覽每所學校的特殊選才簡章,將所有有興趣的科系統整起來。
當時我很幸運的發現「師大社教系」這個我本來就有考慮的科系有包含在特殊選才的管道內,另外也同時接觸到清大、交大不分系等十分吸引我的科系,讓我的特殊選才之路又多增添幾個機會(特殊選才可同時申請多所不同校系)。
2. 我所具備的能力是否符合資格
如同前面所述,每個校系都有設立對應的資格與條件,有些是得獎經歷或檢定門檻,有些則是具體活動經驗或成果,但總之,各個科系都是希望
而我自國中便對教育充滿熱情,高一以來也持續接觸不同面相的社會議題,更重要的是,除了單純的關注,我更實際「執行」了許多行動與方案。
例如:獨立設計一趟結合在地文史與生命議題的導覽、創辦組織解決環保問題、規劃偏鄉教育營隊課程、擔任非營利組織實習生及志工等,在社會教育的領域投入許多時間和心力,且享受於其中。
基於這些經驗,我評估自己符合師大社教系開出的條件,也能夠展現自己對這個科系的熱情。因此,最終我決定以特殊選才的管道升學。
五、申請結果
從寒假決定申請特殊選才後,高二下學期、暑假及高三上,我便盡全力提升自己在社會教育領域的專業能力與經驗。
後來經過11月初備審資料繳交、12月初面試,最後,我順利在12月中左右正式收到錄取通知,比大部分同學提早將近半年到達理想的校系。
不過,對我來說申請上學校並非終點,因為我清楚知道自己對於社會教育的興趣,以及三年來所付出的努力、行動,都是源於自己真心喜歡、想嘗試,而非為了進入好的大學與科系。
因此,雖然提早取得大學資格,我並未浪費剩餘半年的高中時間,而是持續在自己創辦的組織上投入大量心力。而我認為這也才是一個特殊選才學生最需具備的特質:
六、特殊選才帶給我的成長與收穫
要選上特殊選才的關鍵是展現自己對該領域的熱情和專業能力,而要展現熱情和專業,最不可或缺的其實是對自己的了解和相信。
任何得獎經歷或學習歷程都可以透過文字來修飾、美化,但一個人對理想的堅定和對自我的認識卻一刻也偽裝不了。
也因此,為了確認自己真的喜歡社會教育這條路,準備特殊選才期間我也盡可能去了解這個領域的未來發展,例如至非營利組織擔任志工認識職場現況、詢問相關學長姐的經驗等;同時,我也把握機會嘗試、探索各種可能。
舉例來說,從前只著重關注教育或人文相關議題,這一年我也跨足環保議題及社會創新等領域,使自己對這個科系有更全面性的認識,也對自己的未來更有方向。
另外,透過製作備審資料和準備面試,我也仔細回顧、整理了自己的人生經驗,這幫助我更加了解初衷與理想,並且促使我認真思考未來規劃與學習計畫。
其實在這一段自我學習的一年多中,我經常打從心底覺得感恩,那是因為當我勇敢跨出學校體制去探索,願意給我幫助的人真的很多。
而我也透過各種經驗確實發現自己更了解也更喜歡社會教育這個領域。
那時我曾告訴自己,即便最後真的沒有錄取,對我來說這段時間的努力也完全不會是白費的,因為我所累積的經驗,即便此刻用不上,未來也一定會使我更好,畢竟
最後最後,我是誰?
我是品恩,一位懷抱著教育夢的18歲女孩,目前是北一女中高三的學生。「勇敢作夢,踏實築夢,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是我對自己的認識。
高中剛開學,我曾經歷一段很深的自我懷疑,看不見自己的能力,對未來感到茫然。但透過自我對話與反思、不斷跨出舒適圈探索各種可能、感受社會每個層面需要幫助的人事物,我逐漸看見自己的價值與現階段的使命。
所以,我期許自己透過溫柔的文字分享真實的故事,激發更多青少年勇敢突破困難、深入認識自己,並使他們看見可能、相信自己有機會和能力成為更好的人。
I don’t think the title of your article matches the content lol. Just kidding, mainly because I had some doubts after reading the article. https://accounts.binance.com/en-IN/register?ref=UM6SMJ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