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的壓力探討
學習歷程的制度,一些反對的家長/同學們會認為,這是一個增加工作量,導致壓力增加的制度,因此有些反對的聲浪。我們不妨來搞清楚,壓力的本質是什麼。
認真想要上頂大的高中生們,如果不需要做學習歷程,他們會把時間花到休閒娛樂嗎?肯定不會,他們會花更多時間去補習、寫參考書,做更多的考題,壓力完全沒有減輕。
壓力的本質並非是工作量,少了這邊的工作量,認真的學生(well…或者說是家長)會自發性的去創造另一邊的工作量,為什麼?
壓力的本質在於競爭
競爭什麼呢? 20年前的政府官員,誤以為是競爭上大學,壓力的來源是大學名額太少太難考,所以啟動了廣設大學的政策,大學多了很多,幾乎是考零分都可以上大學,人人有大學念,但高中生的壓力卻絲毫沒有減輕。
為什麼?因為競爭的本質並非是上大學,而是競爭成為精英。
以前是少數精英才能進大學,所以任何大學生都是精英的代名詞;後來大學變多了,國立大學才是精英;再後來大學又更多了,頂大畢業的才代表精英,才容易出國留學、找到好工作等等。只要競爭的目標是成為那頂尖的10%,不管制度跟環境怎麼變,壓力都不會減少。
個人申請制的目標是適性揚才,透過考招制度的改變,包括學習歷程的要求,引導學生朝多元化發展,同時也有降低壓力的效果。
學習歷程真的能降低壓力?
學習歷程,也就是多元化…為什麼能降低高中生壓力?
在過去的時代,醫科、電機、法律是大多數學生的第一志願,所有人都想擠同一個地方,壓力怎麼能不大?
確實台灣以前比較沒這麼富裕,社會型態比較單調,學生們往穩穩賺錢的方向去選系是合理的,但反觀現在這個世代,賺錢的方法百百種,一個YouTuber、一個名廚、一個養寵物的,都可能賺的比醫生還多。
透過多元化的探索,你喜歡當醫生、我喜歡表演、他喜歡動物,第一志願不同,那我們就不用爭,壓力就小了。
多樣化的第一志願,能疏散學生壓力,不用大家擠破頭。但這需要家長心態願意改變,打破過去的單一價值觀。
另外一個重點是,降低學科考試比重。現在的個人申請制,各校系僅採計相關的學科,大多為三科,也就是說,學生不用科科都拼高分,只要專注在興趣科系的考科即可。
舉例來說,目前大多數的資工系僅採計英文、數學、自然三科,甚至有些國立資工系僅採計英文、數學兩科,少念很多教科書。
單科封頂15級分也設了天花板,以前滿分600分,沒人能考滿分,再優秀的學生都要無止盡的念書考試,就是為了多對一題、多贏一個人。
現在同級分視為相等,三科滿分45分,優秀學生學測夠了,其實就可以去玩多元發展。
學習歷程、多元發展有意義嗎?
多元發展的部分,在二階甄試採計加分,是很有意義的。
優秀的學生,學測夠了要幹嘛?譬如喜歡電腦,高中就可以開始寫程式阿! 幹嘛每個人都要去搶當醫生,這又回到了”多樣化的第一志願”的疏散效果。
在競爭的本質下,不管制度怎麼改,學生要少努力是不可能的,重點是大家不要往同一個地方鑽,可以往各自感興趣的領域努力,當然遠比鑽研國英數理化快樂。
學習歷程的制度,對於認真探索自己性向、努力在自己興趣上做出成績的學生比較有利,可以少一些學科,多一些興趣專長。
對只想埋首讀教科書、害怕探索、凡事追求標準答案的高中生,壓力就大了,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做答。
但人生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甚至連題目都沒有。
最後,歡迎加入中學生學程式FB社團、以及愷哥電腦科普頻道,跟我一起學程式、學人生。愷哥APCS程式班熱烈招生中喔!
如果你認同我的觀點,歡迎把本篇文章分享給更多家長、同學!
Thanks for sharing. I read many of your blog posts, cool, your blog is very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