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 工常張 Shawn
大多人對科技編輯的印象都是:用著 Macbook 筆電,隨便敲幾下鍵盤就寫完文章的人,其實沒這麼簡單!
好奇科技媒體編輯在做什麼嗎?或是說你也想寫科技部落格?這篇我來分享科技編輯的工作內容,一窺在科技媒體工作的日常!
先自介一下!我是工常張 Shawn,現為高二生,也在科技媒體《蘋果仁》擔任編輯,主要負責蘋果仁 Instagram 的經營工作,也撰寫 iPhone、Apple Watch 等產品教學。
目前有一年多的寫作經歷,想藉此篇文讓大家更了解科技編輯在做什麼,也會分享一些觀點,給想往科技 3C 領域發展的學生創作者參考。
科技編輯的工作內容
科技編輯的種類很多,有純文字類型,也有像我一樣負責 Instagram 社群圖文內容的,這裡分享大部分、最普遍的編輯工作內容。
撰寫教學、新聞
編輯的主要職務的就是寫作啦,以科技媒體來說,我們除了寫普通的教學文,像 iPhone 怎麼編輯 Word 檔,也會報導科技新聞,例如蘋果要開發電動車的消息。
一早到辦公室,我們就會在筆電上開 WordPress 後台開始寫文章,有時也會和其他編輯討論內文跟可以寫的題材。

整體來說,媒體網站最大的重心是在內容產出上,好的內容才有好的流量,說文章是網站的財產也不為過。
修圖、搜集素材
另一個編輯要做的工作是 Photoshop 修圖,像教學文會需要搭配手機螢幕截圖,我們就會加上 iPhone 機型外框增加美觀,有時拍攝產品照片也需要調色。
幫圖檔調色、上馬賽克、改物體顏色等等都是必備的 PS 能力。

小祕技:其實你不用買 Adobe Photoshop,或去裝什麼修圖程式,用 Powerpoint 就可以來做基本的文章附圖了。
管理維護社群
我們編輯還會負責社群經營的事務,不但要分享網站的文章連結,也要處理網友留言及私訊。像蘋果仁的社群有 6 個社群平台:
- Facebook 粉絲團 & 社團
- Telegram
- LINE 社群 & 官方頻道
經營社群的目的不只是為了讓社群平台的用戶點擊到我們的網頁文章,也是可以增加品牌的曝光度,培養粉絲,有時也能從網友的提問當作文章的題材。

分析後台數據、優化題材內容
網站編輯還需要觀察文章的流量,監視當下有多少人在網站上看哪幾篇文章,也可以統計一篇文章在某段時間的流量,從中分析讀者喜好的題材、抓取爆紅的趨勢主題。

冷知識:當某篇文章同時有一千多人在線上觀看,我們就會說那篇文「爆」了,所以新聞媒體界會說「 那篇 XX 文爆了」,代表那篇文章很多人在閱讀。

寫作 SOP :我是怎麼寫作的?
說實話,寫作並沒有一定的流程,下列是配合我個人習慣、調整多次的寫作流程:
1. 搜集靈感、挑題材
平時我會記錄下可以寫成文章的題材,當親友問我手機電腦的問題,或是自己滑手機突然想到什麼功能可以寫,便會記在自己的題材資料庫,要寫作時,我就到題材庫裡去翻有沒有適合寫的主題。
再補充個知識:普通題材有分長尾和熱點,長尾是指大家長期會搜尋的文章,像是 iPhone 省電教學,放好幾年都會有流量。
熱點指的是新聞消息,像某年某月的發票中獎號碼,短期內流量會爆高,但過了時效就沒人會搜尋了。
2. 規劃大綱
選好題材後,我會先規劃文章的脈絡,設想一個讀者點進來,到他閱讀完的流程會得到哪些資訊,腦中跑一次每個操作的順序,推演讀者容易在哪一部分按錯選項或誤解文意,有架構再寫作會比較順。
3. 搜集素材與相關網站
接著我會開始收集文章所需要的素材,包含手機螢幕的截圖,或是一些 icon 圖案、新聞報導等,有時也會加入國外知名科技媒體的文章連結佐證。
4. 撰寫文章與修圖
做好前置準備後,我就開始寫內容啦,延伸第二部的大綱,撰寫更細節的說明文字,並加入些關鍵字、改善文章的架構( 像是標題組成 ), 以達到優化 SEO 的效果。
很粗略地講,優化 SEO 是要讓 Google 把你網站文章排更前面,無論是網站的作者、編輯工程師都要熟悉這個部分,後面會再做進一步的討論。
5. 社群投放與觀察流量
寫完文章後發布出去後,還不能收工!我還要把文章連結放到社群平台,並觀察文章的流量反應,反思下篇類似主題文章可以怎麼改善。

科技編輯( 我 )常被問的問題
寫一篇文花要多久時間?
看情況,我寫一篇 1000 字的教學文章最少需要一小時半,畢竟還要用手機紀錄螢幕截圖,列好大綱有時還是會不知道怎麼描寫,所以並沒有快到哪去,也是很花時間的。
但每個人的寫作習慣、速度不同,掌握好文章質感與速度,取得你舒適的平衡點就可以了,別為了加快速度犧牲了文章品質。
靈感怎麼來的?
就像我在寫作流程的描述,生活中其實就有很多題材靈感的來源,我平時也會閱讀國外科技媒體的網站,還有訂閱電子報,獲取最新的蘋果資訊。
推薦創作者建立自己的題材來源與收集系統,避免靈感枯竭
薪水怎麼算?賺很多嗎?
不知道為何大家會這麼 care 這個點,我沒很喜歡討論到這塊( 也不方便 ),但朋友都常常問,我就簡單說明:
我不確定正職的薪資行情,以我高一純投稿的方式來說,是以單篇計算費用,每個月有一定的作品數量,作品單篇有數種費用,取決於文章的主題內容和難度,一篇約在 200 – 700 元不等。
寫作投稿賺很多嗎?我覺得有,但不是指金錢費用,而是賺到寫作筆法的精進,還有 SEO 技術等概念,外面要花錢上課學的,我在操作、寫作的過程就能學到。
當初怎麼進入蘋果仁的?
可以參考這篇:【生活紀錄】超展開的高一生活!在蘋果仁的作者日記
礙於篇幅就不多做說明。
iPhone vs Android ?
偶爾網路都會戰 iPhone 和 Android 哪個好,我也會被問這問題。
我會說 iPhone 不一定比 Android 差,Android 有些優點和功能也是 iPhone 沒有的,我覺得沒必要去爭論這個,手機好不好用,看用戶有沒有好好用而已。
什麼人適合當科技編輯?
看完上面的描述,你也想當科技的文字工作者嗎?據我的觀察與經驗,下列特性的人很適合當科技主題的作者和編輯:
對科技有一定研究
這有點廢話,但很必要。創作者一定要很熟悉內容的領域,產出的內容才有正確性和說服力。在先備知識還沒有很完全的情況下,寧可先學習,也別貿然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發表文章或意見。
我在投入寫作圈前,在國二到國三的期間當蘋果仁臉書社團的版主,有兩年的蘋果相關經驗與知識才開始創作的。
有些人會說不用很厲害才開始,當然是沒錯,但我覺得也不能什麼都沒有就上場了。
有一定的文字素養
除了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具有一定的文字素養會讓你的文章更好讀,同一個意思能有多個詞彙替代,像「點」這個動作,我就會用「點選」、「點按」、「選取」、「點擊」來交換使用。
文學素養是可以累積的,多閱讀書籍雜誌和優質的網路文章,都能培養自己的文字敏感度。
願意持續學習新事物
科技更新的週期更短,科技編輯會需要持續更新自己的知識和寫作技術,如果你願意不斷學習新知,多聽取不同意見,那會對你的創作很有幫助。
對題材夠敏感
某個晚上突然地震,地震結束我想到大家一定會好奇為何自己手機沒有警報通知,趕緊跑到電腦做一篇相關的解釋。這就是對題材的敏感度,從時間和事件去預測有流量的議題和題材。
個人經驗,寫的時間一久自然會有敏感度,初期就先觀察其他人在寫什麼吧~
總結
這篇和大家分享一般科技媒體的工作內容,以及個人的寫作流程。如果你開始對寫作,或是經營科技相關主題感到興趣,可以追蹤我,未來也會分享更多我寫作的一些觀點和想法喔!
Your article helped me a lot, is there any more related content? Thanks! https://accounts.binance.com/en-IN/register?ref=UM6SMJM3
Thank you for your sharing. I am worried that I lack creative ideas. It is your article that makes me full of hope. Thank you. But, I have a question, can you help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