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認識好幾位「課外」經歷豐富的Z世代,其中幾位「高二生」都遇到同一個困擾:家長要求放棄所有課外的「活動」,好好念書拼學測考個「好大學」⋯⋯都不約而同的來問我,因此決定把自己身為過來人的看法寫下來,歡迎批評指教!
先說結論,我的建議是不用管學測,好好利用自己的時間去學習、去實作,最好能到社會上去證明自己有多少能耐。
但「不表示」這適用所有學生,我認為至少有「三個條件」:
1. 你有興趣的「目標」,是否非要念大學不可?
大學文憑貶值早已不是新聞,也是事實,但不表示會在一夜之間破產,我不否認有些特定「職業」還是得先爬過高等教育的高牆,例如醫生(醫學系)、律師和會計師(其實更重要的是考得到證照)、心理諮商師(要唸過相關研究所)等。(歡迎補充)
除非很確定自己未來要走這幾條路,其他的,有沒有念大學,念哪間大學,在這個時代根本沒有差。以我過去從事的媒體工作為例,面試、錄取看的是實戰能力,跟念哪間大學、什麼系的,一點關係也沒有,拿得出一份真材實料的作品集,比畢業證書有用多了。
2. 目前的「成績」和現實有多少差距?大學能滿足你嗎?
你是否在高中時期就找到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並且已經有在「實作」。也就是說,不能只是停留在「我好像對XXX滿有興趣的」、「我覺得XXX好像很有趣」,而是靠著自主學習,已經開始運用所學去「實際操作」,並且有累積一定「成績」的人。
接下來,你需要做兩件事,其一,是找個業界相關領域的前輩,讓他看看你目前的「成果」,和業界水準的「差距」有多少?此舉可以同時印證你的自學能力和實作能耐(其實找份「實習」最快)。
其二,就是進一步去了解、研究一下,要精進你現在相關所需的知識和能力,是否有需要靠念大學來彌平?如果不能,那就更不用把考好學測、念個好大學當作是目標了。
3. 你敢搭訕陌生人,懂得跟「前輩」當朋友?
很多長輩都會說,大學最重要的不是讀了哪些書,而是獲得幾個一輩子的朋友和人脈。這個說法我不否認,因為我自己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但是,過去成功的模式,不見得適用於現在。我們當年的求學時期,網路並不普及,更沒有現在層出不窮的社交平台、通訊軟體,光是最近出的Clubhouse就可以讓一個高中生認識到矽谷大神,這在過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因此我認為,Z世代根本不用為了「交朋友」而考個好大學,交朋友有太多的替代方案,而且未來只會更多。重點是,不透過同班同學、各種實體的社團活動,你有沒有能耐在線上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更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勇氣去搭訕大你十歲、二十歲的前輩,去請益、去交換彼此的資訊和心得,甚至成為「忘年之交」?
如果以上三個條件都滿足,那我認為你不用去拼學測了,高中那些「鬼東西」念得再滾瓜爛熟,跟你未來的人生幾乎一點關係都沒有。
當然,以上這番話,大多數的父母可能聽不進去,因此真正的關鍵,是如何說服「大魔王」——爸媽。好人做到底,我也免費提供以下三點建議:
1. 規劃出一定時間內的目標和績效
當然不是一句唸書很無聊、我不想念了所以不想拼學測這種「幹話」,鬼才聽得進去。要走一條跟別人不一樣的路,就要拿出你的能耐,請明確作出規劃,未來這半年、一年或兩年,你會學哪些東西?你會做哪些事情?會完成什麼計劃?如何衡量成效?
沒有這些「計畫」,就不要幻想說服父母,更別說這只是第一步。
2. 找出實際的案例,用「證據」來說話
既然你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找個該領域的role model,去研究他的學習和工作歷程,用你自己的年齡和時間去推估,你跟他的差距在哪裡?為什麼你認為自己未來可以跟他一樣?如何做到?
最好的作法,就是找到至少一位該領域的前輩聊一聊,讓他了解你的「現況」,目標是讓他願意幫你「背書」,在你說服爸媽的同時,這位前輩也可以出面幫你溝通,父母或許聽不進你的話,但比較容易聽得進「同輩」的話。
3. 有高中畢業,就直接工作的勇氣和實力
最後,也最重要就是「為自己負責」。學生時期最無奈的就是,經濟命脈掌握在家人手上;而作為家長,最在意、最擔心的則是,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能耐靠自己在社會在立足(這年頭,怕的是養兒啃老,不是養兒防老)。
既然你想走自己的路,那就不要怕面對「現實」,要有勇氣「背水一戰」。如果高中畢業,沒有機會到你有興趣的地方學習(不見得是間「大學」),那你有沒有能耐在社會上討一口飯吃?你吃飯的本事是什麼?你的規劃又是什麼?
如果你有此心理準備,有了底線、也有備案,家人就更不容易對你進行「經濟制裁」了。(教育部有個青年就業領航計畫,高中畢業先工作,政府還幫你存錢)
最後也想跟「部分」父母說句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