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他高中生如何進入科技媒體當編輯:訪談澎湖浪子張君祥

高中生如何進入科技媒體當編輯:訪談澎湖浪子張君祥

在跟君祥見面以前,我對澎湖的印象只停留在課本上、社群平台還有澎湖灣,菜宅跟菊花組成了我所知道的澎湖。

和君祥成為網友不過是幾個月前的事,當時在 medium 上看到一個跟自己年齡差不多,但同樣在積極創作的小夥子就對他留下很深印象。

畢竟高中就開始定期在網路上寫作分享的實在鳳毛麟角。

這次剛好他寒假來台北工作所以才有這次的網友見面。當初我還有點驚訝,居然高二就在工作,而且還是在科技媒體蘋果仁擔任編輯。

到底,他的身上有多少故事呢?

Image for post

高中,擔任科技媒體編輯

第一次見面,裡面穿著一件深藍色襯衫外面套上棕色大衣,這個小我兩歲的男孩身上散發著不屬於這個年紀的成熟,謙遜有禮又不失自信。

君祥先是跟我分享了他進入辦公室幾天的觀察與思考,即便年紀在辦公室中是最小的,但在 IG 經營上卻比其他同仁來得有經驗,也不吝嗇地分享給工作夥伴,

Image for post

另一方面,他積極參與團隊的會議與運作,旁聽了幾場行銷會議。

他回憶,看到公司帳號後台的種種數據,更體悟到原來在我們看不到的背後,平常使用的社群媒體會記錄下如此詳細的用戶足跡。

當我們在免費使用這些社群工具時,我們其實就是這些企業拿來販賣的數據產品。

一邊聽他分享,一邊我就更好奇,他到底是如何進入蘋果仁的呢?

原來,君祥國中時就主動表達意願擔任蘋果仁臉書社團的版主,協助管理社團,因此跟蘋果仁站長建立連結。

之後,因為在 Medium 上持續輸出 Apple 手機、筆電的相關知識,因此高一就被站長邀請擔任客座作者,之後更轉為正職。

底線,與前輩的切磋

君祥說,因為很常在網路上解答他人對選購 3C 產品的疑惑,偶爾他的觀點會跟其他 3C 達人相佐。

有一次君祥的留言回覆就被一位前輩截圖到個人帳號點評,認為可以有更好的做法,但事實上君祥的回覆適用範圍比較廣。

遇到這種狀況時,他會遵照一定流程,首先是重讀一次自己的論述,有沒有什麼矛盾或是事實面的錯誤。

再來是去了解對方的論述,了解彼此到底是在哪個部分出現分歧。接著若是前輩說得有道理,自然就是把握難得的機會多多請益。

Image for post
Photo by nappy from Pexels

他也在該次與前輩的交流中打開新的視角,了解科技問題中不同做法的可能性。

反之,若是對方論證上有瑕疵,通常就笑笑帶過,反正網路上各種人都有,這種事不用太在意。

如果踩到他的底線,像不熟的人截圖還不碼掉姓名、刻意抹黑,那也不會怕直接私訊要求刪文。

轉念,心境大不同

其實過去,君祥雖然在網路上很活躍,但和同學相處時並非一直都那麼喜歡分享。

相比同儕,君祥曾經自認思想早熟,跟他們關注的東西總會有些不一樣, 思維上的落差使其和身邊同學的共同話題並不多。

加上澎湖競爭壓力較小,一度太自我中心,覺得其他人不如自己。

直到加入 medium 中文寫作者聯誼會,在裡面見識到了臥虎藏龍的高手,這才理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開始懂得謙卑,和同學相處時也放下了無謂的自尊。

君祥說,他最大的一個轉折是不再刻意著墨在「突破」這個動作。

所謂「突破」就是去凸顯自己跟他人的不一樣,把焦點放在做了學生不會做的事。

但根本不用過度放大自己,好好專注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面即可,像是寫作、了解 iphone/Mac 的使用技巧、coding。

因為喜歡,所以特別。

Image for post
Photo by Kelvin Valerio from Pexels

心態上的轉變促使他放下身段去跟同學接觸、互動,進而了解到原來很多澎湖的學生也是想學習、想成長的。

君祥索性就把過去學習的經驗、材料都不藏私地分享給他們。

他提到了一個人生三階段理論:人生有三個階段,看自己、看世界、看眾生。

看自己,就是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是誰、擅長什麼、想做什麼;看世界,意識到自己跟他人的差距,能力處在什麼位階;看眾生,貢獻自己的能力與經驗幫助需要的人。

這三個階段會不斷循環,看完眾生還會再回到看自己,從他人的反饋中重新認識自己。

因為知道自己的價值,所以不必靠比別人特別來證明自己,反而要活在每一個當下,專注在探索的路上,享受生命帶來的喜悅。

好友,抗壓的良藥

兼顧蘋果仁編輯與校內課業,相信君祥的壓力也不小,我們也談到了面對壓力時,如何讓自己的身心在保持健康的同時也保持產出。

他提到,面對壓力時要先搞清楚三件事情:

  1. 搞清楚壓力的來源,了解為什麼會感到壓力
  2. 搞清楚自己能接受的壓力上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容忍值,確認目前是不是真的接近上限了
  3. 搞清楚這股壓力會把你推往何處,雖然人會因為壓力而成長,但前提是成長的方向是自己嚮往的方向。知道這股壓力的方向後,才決定是否要承受它。

國中時,君祥很少分享自己學到的給同學,也因此都把寫作時遇到的挫折、壓力都悶在心裡,畢竟,講了同學也不懂,還不如自己消化。

Image for post
Photo by Tim Gouw on Unsplash

但因為後來的轉念,他找到了幾位知心好友。

這些好友不見得懂君祥在做的事,也不見得能提出解決方案,但只是靜靜地坐在旁邊,不時給點鼓勵,就是一種面對壓力的方法。

低潮時,我們要的不多,有個人陪就好。

有些人或許認為想提升抗壓力就要透過壓力去淬鍊,將自己置身於高壓的環境,挺過一次又一次的衝擊後,抗壓力自然會上升。

這可能沒錯,但君祥認為,不要急著增加抗壓力而勉強自己承擔過多的壓力。

從小問題慢慢解決,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當經驗逐漸累積,抗壓力也會逐漸增加。

找到值得你投入的事

最後,雖然還是高二,但我也一樣邀請君祥給予即將進入大學的高中生一些建議。

他認為,不要一味追求學科上的頂尖,要清楚自己擁有哪些選項,接著多發展課外的領域與興趣,增加自己的選擇,最後挑出機會成本最低的一個。

學業有學業能帶來的成就感,校外活動有校外活動可以帶來的成就感。

不論決定把重心放在哪裡,重點是找到那件你願意投入的事情,享受你所做的事,並享受其為你帶來的成就感。

Image for post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from Pexels

對他來說,衡量的標準有四個:

  1. 做的時候很開心
  2. 能長期經營下去
  3. 沒人監督也會想自動自發完成
  4. 可以帶來成就感

即便最後發現有其他更符合這些條件的事情,這段歷程也一定會對自己有所幫助,走過的每一步都算數。

君祥回顧自己過去幾年的歷程,其實從不是確定方向後才用心投入,而是在投入的過程中邊做邊發現,一步步地確定,同時發現不同的機會。這個過程真的會讓人上癮。

回到君祥一直反覆提及的,活在當下,去感受生活。

享受其中,享受當下

個人收穫

到現在依然還是對君祥成熟的氣質,渾厚的嗓音有很深的印象,在和他的對談中,又一次拓展了我的認知邊界,像是澎湖人怎麼看本島人、內容創作的心法等等。

他在社群上的活躍與主動出擊的態度,我想也為他的高中生活添色不少,聽著他講述,我也好像又回到國小、國中,一樣自認思想成熟,和身旁的同學總是有點搭不上邊。

國小時我以為上國中情況就會改善,但直到上了高中,視界才真正被打開。所以我真的很能夠理解君祥。

某種程度,我們也算是同一類人,在這個年紀,就做了社會不認為我們該做的事,自然也背負了一些不該是我們這年紀該有的壓力。

我想,是因為君祥的態度與特質,形塑出他現在的樣子,而他現在的樣子,也重塑了他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

Image for post
相關的文章

留下一個回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訂閱最新的108課綱資訊

想要知道更多即時的108課綱資訊嗎?快來訂閱電子報吧!完全免費!

推薦文章

更多文章